
由于四川是我國名列前茅的農業(yè)大省,當前的通貨膨脹的鮮明特征又是食品價格一馬當先,此次震災對國內外市場的沖擊力由此引人注目。但總體而言,震災對現(xiàn)有產能的沖擊是短期的,其對經濟的影響將主要表現(xiàn)在對生產布局的長遠影響上。
在許多人最為擔心的農業(yè)領域,四川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區(qū),但不是最重要的,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深入,中國商品糧基地已從傳統(tǒng)的南方轉向東北,并有“東北養(yǎng)活中國”之說。按照2007年國家和四川省的統(tǒng)計公報,四川重要農產品占全國的比重如下:
糧食,全國產量50150萬噸,四川3448.4萬噸,占6.9%;
油料,全國產量2461萬噸,四川228.5萬噸,占9.3%;
棉花,全國產量760萬噸,四川1.7萬噸,占0.22%。
既然上述農產品四川產量所占份額均不足全國的1/10,那么就不宜高估地震災害對全國糧食市場供求基本面的沖擊。而且,震中在四川最重要農業(yè)基地成都平原之外的山區(qū),屬于農牧業(yè)混合地帶,其經濟份額更小。
因此,只要不再出大的意外,我國當前不至于對糧食出口施加進一步限制。過于嚴苛的出口限制的副作用太大,很容易造成恐慌并進一步推高糧價,而且頗有“以鄰為壑”之嫌,不利于一個大國在國際上發(fā)揮作用。
相反,這場災害對肉類市場的影響可能大于對糧食市場的影響,因為2007年全國肉類產量6800萬噸,四川就占了16.1%。特別是豬肉市場,四川已連續(xù)近20年是我國頭號養(yǎng)豬大省,其中,成都、南充、綿陽等8個主產地區(qū)豬肉產量占四川生產總量的51%,而成都、綿陽受災較為嚴重。由于年初雪災中我國已損失了大量豬仔,此次震災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此將產生連鎖反應,直接影響的是肉類進口量增長。間接影響的則是玉米(飼料主要原材料)價格:在國內,由于豬肉生產下降,而國家又限制糧食產品出口,對玉米價格將構成打擊;在國際市場上,由于中國增加對進口肉類的需求,相應地帶來飼料需求上升,對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將構成支持因素。(梅新育)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