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4月17日電 美國《僑報》4月16日發(fā)表時評文章說,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信貸危機尚未全除,人民幣進入“6時代”警示中國當局應改變“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一攬子”體系盡早完成。這才可能避免國際熱錢涌入所造成的沖擊,才不至于因“弱美元”而令國家財富貶值風險加劇。
文章摘錄如下:
全球關注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4月10日進入“6時代”,15日以6.9963接近匯改以來的新高紀錄。輿論的一片叫好:人民幣升值,可以抑制中國的出口,減小貿易順差,央行被動增發(fā)的人民幣數(shù)量會減少,由貨幣因素引發(fā)的通脹隨之下降……
盡管輿論認為“相對于經濟放緩,通貨膨脹的威脅更大”,但鼓掌者或許忽略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持續(xù)攀升,帶給中國的并非僅是人民幣越來越值錢的喜悅。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正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益走高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
從經濟學角度看,當某種貨幣升值過快,或導致部分企業(yè)因不堪重負而倒閉,就可能因產品供應的減少而推動物價上漲。有媒體報道稱,人民幣加速升值已使大批出口企業(yè)倒閉或者被迫轉行,從而引發(fā)人們對就業(yè)問題的擔憂。
因此,筆者以為,中國金融監(jiān)管當局是時候該控制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了,至少應強烈地意識到升值作為雙刃劍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效應——匯改不到三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逾18%,而國際資源壟斷程度提高,出現(xiàn)了“中國買什么什么漲價”的怪圈。
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使中國企業(yè)在進口成本降低,但同時也抑制了外國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的不少出口企業(yè)不得不為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取的一點好處,付出更昂貴代價。 這對還是世界制造業(yè)工廠的中國來說,顯然是利弊互現(xiàn)的。
面對企業(yè)艱難的生存困境,官方應通過調查以及科學數(shù)據(jù),對人民幣加速升值所帶來的利益與弊端進行綜合評估,而不應一味地默認人民幣快速升值。
眼下推動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因素,已從過去的中國出口順差導致的人民幣走強,變成了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美元走弱。換言之,人民幣升值已不再是中國對外貿易自我平衡機制所推動的、內在健康的過程,而變成了國際金融震蕩時的壓迫式反應。
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信貸危機尚未全除,人民幣進入“6時代”警示中國當局應改變“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一攬子”體系盡早完成。這才可能避免國際熱錢涌入所造成的沖擊,才不至于因“弱美元”而令國家財富貶值風險加劇。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