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尤物,中文字幕无码高清三级片,日韩在线天堂精品深夜福利,国产特大黄aa,亚洲综合视频,日日狠日,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專家網民共商反“三俗”:網絡空間需要真實秩序(3)

2010年08月10日 08:09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把媒體素養(yǎng)教育列入教學大綱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劉京林

  加強對青少年的媒介教育,應該提到日程上來。不可否認,低俗信息對青少年身心影響很大,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不少青少年雖然看過低俗、暴力的媒介內容,自身卻表現(xiàn)出一定的免疫力,基本上能夠抵制,這與教育有關。

  解決媒體低俗的問題,應該把重點放到提高青少年使用網絡的媒介素養(yǎng)上來。所謂媒介素養(yǎng)教育就是讓青少年能正確地選擇并使用媒介,提高評論、評價、處理媒介的內容,特別是批判性媒介思考的能力,我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多數(shù)時候仍是紙上談兵。我認為,應該把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列到教學大綱里去。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尹鴻

  低俗的意思就是低于大多數(shù),低于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品位和道德水準。我們要考慮保護這個社會中最不具有自我保護能力的人,避免對他們產生傷害。這也是大多數(shù)國家在文化治理過程中選擇的最低標準。

  未成年人不具備很好的理性判斷能力、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他們很容易受到某些信息的誤導。判斷一條信息是否低俗,就要看你是否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接觸到這樣的信息,如果不愿意,那么這種信息在社會里的傳播就是非道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個基本的道德標準。而在此之上,更高的標準則是維護基本的人權如生存權、自由權、幸福權等,以及共識的社會核心價值。

  改善管理方法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謝新洲

  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上這么多的庸俗、低俗內容,有了問題,政府要去管,但是,現(xiàn)行的管理體制下,各個部門對互聯(lián)網的信息內容進行分類管理,這種“多頭管理”方式不能夠很好地產生行之有效的規(guī)章、法律、制度,也不利于推進我國互聯(lián)網的健康發(fā)展。

  29歲以下的網民是我國網民的主體。對待網絡“三俗”,一些單純的堵、卡、壓的措施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改善和改進互聯(lián)網管理的方法,適應互聯(lián)網的不同群體,不同組織形態(tài)的需求。最后,對網民進行素養(yǎng)教育,也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不是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機構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

  通過平臺進行引導

  新浪網副總編輯 趙添

    對于低俗的甄別,我們在日常的業(yè)務研討和交流中,大家也討論過。到底哪些是娛樂信息,對社會有幫助,哪些是低俗、庸俗的信息,我們也有自己的經驗。事實上,對待一條信息,如果你不愿意讓你的親戚、朋友、孩子看到,它就應該是不良信息。如果你不愿意在個人的博客中去轉發(fā),它就是低俗的,至少不能代表個人的文化品位。我們在微博里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良信息,新浪會有意識地通過整個平臺進行引導。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相信互聯(lián)網自我凈化的功能,相信80后、90后年輕人中主流的獨立思考能力。一方面保護他們,另一方面,讓他們內心更為強大,擁有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建立長效機制 凈化網絡環(huán)境

  開心網總裁 程炳皓

  從我們的角度看,政府管理部門在切實推進抵制網絡低俗文化、凈化網絡環(huán)境方面作出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現(xiàn)在,更多的人是在關注如何避免“運動式”整治,如何建立長效機制。

  我們每個人都想在真實好友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美好形象,大家會十分在意自己在朋友中的口碑,這就極大地限制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以及一些低俗信息和圖片的傳播,因為用戶們都了解,傳播低俗信息,影響的是自己在朋友中的形象。用戶登錄開心網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和工作更開心,而不是尋找一個發(fā)泄不良情緒,傳播不良信息的地方。

  加強對網站經營者的培訓

  強國論壇網友 張明輝

  不是任何懂計算機技術的人都會辦網站,辦網站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制作和發(fā)布信息,屬于新聞學、傳播學、信息學的范疇。

  現(xiàn)實的情況是,中國有300多家網站經營者和管理者沒有經過新聞學、傳播學的培訓,學了制作網頁的技術就開起網站來,這樣就難以避免庸俗低俗媚俗的東西流傳到網上去。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對網站的管理人員進行監(jiān)管,發(fā)現(xiàn)不良信息,查到一個扣一分,就跟司機扣分似的,扣完12分之后去上課,強制培訓。這種強制培訓有兩個目的,一是強化知識,二是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媒體良知。

  校園媒體義不容辭

  山東大學學生 陳凱

  對于反“三俗”,社會媒體要承擔社會媒體的責任,校園媒體也有校園媒體的職責。我個人有過不少校園媒體的經歷,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平時與校園媒體接觸之多。校媒新聞不僅發(fā)布校園信息,同時也發(fā)布一些教學資源、生活資訊。學校對校媒的監(jiān)管力度是非常大的,不存在低俗的問題。但這也是不夠的,校園媒體要用先進的文化取代低俗的文化。所以,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媒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于學校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而言,意義更直接、效果更明顯。不斷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尋找監(jiān)管和網站自身發(fā)展的結合點

  “媽媽評審團”成員 劉嵐

  在一些“三俗”案例中,首先發(fā)帖的網站,故意不及時刪除,成為“三俗”內容的傳播源頭,其他網站的推波助瀾使事件的影響力迅速擴大,一些門戶網站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加上少數(shù)網絡推手的惡意炒作,讓事態(tài)變得更嚴重。從管理的角度,我們建議,第一,加強政府的監(jiān)管,針對新興媒體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第二,對違法個人進行法律追究,保持法律的威懾力;第三,加強網站的自我管理,尋找監(jiān)管和網站自身發(fā)展的結合點;第四,通過加強網站制度的規(guī)范或者是相關法律規(guī)范對信息進行管理;第五,加強社會輿論監(jiān)督。

  借鑒傳統(tǒng)的禮儀教育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黃傳武

  互聯(lián)網時代,網民從以往的幕后受眾,突然轉變?yōu)榕_前的發(fā)布者。這種變化使他們顯示出了不適應。所以一方面是互聯(lián)網的繁榮,另一方面,也由于放任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政府不是“救火隊”。關鍵是要建立網民整體文化素質教育提升戰(zhàn)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儀教育和社會公民體系教育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我們在網絡上應該加強網民的認識能力、辨識能力、傳播能力、道德水平的教育,建立網絡的公共秩序。

  (本版發(fā)言由張靜雯、王銘整理)

參與互動(0)
【編輯:蒲波】
    ----- 文化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