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慧卿 繪
近日,一則關于《報告文學》收取版面費的消息在網上引發(fā)熱議。這則消息稱:“只需要交錢就可以在《報告文學》上刊登大篇幅的文章,明碼標價。該刊編輯稱,根據字數來確定費用,一般2萬字稿件要3萬元錢,包括五六幅圖片。具體的價錢看了稿子后還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要雜志社派記者來寫,就要先付定金,并且多付5000元稿酬!
對此,新聞出版總署高度關注,新聞報刊司副司長張澤青日前表示,此事“非常惡劣”,嚴重違反了《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應給予嚴懲。“我們已通知湖北省新聞出版局進行查處,估計很快就會有結果”。湖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邵明義也表示,已著手調查《報告文學》的相關情況。
每期刊物20多頁刊登軟廣告
《報告文學》創(chuàng)刊于2000年,前身是《當代作家》,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協(xié)辦。長江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公司副總裁、曾任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的周百義介紹說,《報告文學》是專門刊登報告文學作品的省級期刊,集團對它實行目標管理,每年除上交20萬元外,其余自負盈虧。
“大家都這么做,就我們倒霉!薄秷蟾嫖膶W》執(zhí)行主編吳雙叫起了委屈。他說,自己于2004年接任主編前的幾年時間,《報告文學》一直虧損。因此,出版社和雜志社商討,在不改變雜志主題風格的前提下,進行一些市場運作,“不能讓出版社沒完沒了地貼補”。
吳雙表示,自己當時參考了國內不少報刊“以文養(yǎng)文”的做法,為一些有需求的企事業(yè)單位或個人提供少量版面做宣傳,也就是“軟廣告”性質的報告文學,收取一定費用,用于補貼刊物運行資金。
吳雙坦陳,今年已出版的11期刊物,每期128頁,100頁刊登正規(guī)、嚴肅的報告文學,20多頁刊登軟廣告,占稿件總數的15%左右。吳雙說,許多人都希望通過《報告文學》宣傳政績或推廣旅游,但也不是所有稿子都能刊登,“首先要確保內容真實,必須縣級以上政府蓋章才行,文學質量也要保證”。
對于“千字千元”的收費標準,吳雙表示,“差不多,有時低一些,有些是通過購買刊物的方式”。
在采訪中,周百義提供了一份長江文藝出版社向主管方長江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公司的匯報文件。文件稱:“盡管該刊從未公開標價收費發(fā)稿,但在日常工作中的確存在個別員工打著為完成目標管理任務的幌子,瞞著出版社向作者索取版面費的現象!倍陂L江出版?zhèn)髅郊瘓F產業(yè)三部向領導呈上的文件標簽上,有這樣一句話:“這種辦刊模式應該值得重新研究,不然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收費賣版面是“公開的秘密”
“文學刊物邊緣化、遭遇經濟困境人所共知,收費賣版面是‘公開的秘密’!眳请p介紹說,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元,期刊級別不同,發(fā)行規(guī)模不同,收費水平也不同。
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在我國曾興盛一時,然而,受到網絡等新興文學載體的沖擊,傳統(tǒng)文學期刊的品牌效應日漸式微,受眾急速流失。吳雙說,經濟窘困的現實是雜志社無法回避的難題。因為刊物性質所限、定價偏低,發(fā)行量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有所突破,雜志郵發(fā)收入一年50萬元,僅能維持基本的印制成本,“更不要說完成利潤指標”。
《長江文藝》雜志社社長劉益善算了一筆賬,這本刊物即將迎來60周歲生日,目前每年能領到財政撥款補貼24萬元和10多萬元的工資,但全年運作經費要六七十萬元。雜志還為此新辦了一份半月刊,刊登一些吸引眼球的紀實文章,走商業(yè)化道路,可以再收入12萬元,“剩下十幾萬元缺口就需要廣告、軟文來填補”。
調查發(fā)現,發(fā)行面窄、發(fā)行量小,單靠發(fā)行和廣告收入遠不能維持自身運轉是大部分專業(yè)類期刊的現狀。而現行的學術、人才評價機制又為出賣版面提供了大量市場需求,自身的經濟困境和廣泛的市場需求催生了“版面費”這個怪胎。
文學刊物面臨生存困境
對于《報告文學》賣版面一事,作家出版社社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何建明認為,這種行為很不光彩,但有客觀原因。“沒有一定的資金支持,文學刊物是辦不下去的。”
周百義也表示,不僅僅是《報告文學》這種純文學刊物,所有期刊都要接受讀者和市場兩方面的檢驗,如果沒有適當的補償,刊物肯定難以生存。如果有政府撥款,雜志可以不登一篇收費文章,但在文學邊緣化和經濟市場化的今天,這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很難實現。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0年發(fā)布的《關于禁止收費約稿編印圖書和期刊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出版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手段向供稿個人和單位收取任何費用,一經發(fā)現,將嚴肅處理。邵明義說,過去,新聞出版部門不允許報紙雜志收取版面費,但現在有所放寬,允許科技、學術類期刊收取一定的版面費,這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情況,“但報告文學不屬于此類之列”。他說,對于報告文學收取版面費一事,新聞出版部門將視調查的具體情況給予處理。
張澤青說,“文學刊物面臨生存困境是不假,但也不能自甘墮落。只有把最好的文學作品呈現給讀者,刊物才有生存的可能。有些不符合市場需要的刊物就要及時轉變辦刊方向,或者由主辦單位接管,提供必要的辦刊條件,而不能降低質量做有償新聞,這樣只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綜合記者廖君、隋笑飛和記者楊暄報道)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