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fā)《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學生等方面強化了班主任的權利,并從待遇方面加強了保障性規(guī)定。《規(guī)定》明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教師不僅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更擔負著育人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自然有權利“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不過,現(xiàn)實中,師生之間由于批評教育方式的不當而引起的誤會、沖突,卻使兩者的關系陷入了某種僵持的境地。老師抱怨學生難以管束,學生抱怨老師太過嚴厲,似乎師生成了一對“敵對”關系。事實上,除教學外,師生之間應有一種深厚親密的情誼;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里,這種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類似家庭的親情關系。中國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雖然不乏封建色彩,卻很形象地說明了師生間不同尋常的親密關系。
新規(guī)定賦予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權利,其宗旨無疑就是糾正教育方式上的偏頗,重塑良好的師生關系。雖然看上去,此次新規(guī)只是常識的重復, 且原則性的模糊規(guī)定也不具現(xiàn)實操作性,但這樣的規(guī)定卻讓我們反思:為何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如此僵化,缺乏人情味,甚至冰冷到要用規(guī)章制度來界定一個管理界限?為何很多時候,老師對學生沒有了“教不嚴,師之惰”的責任感,學生也淡化了尊師的傳統(tǒng)?是緊張的學習、激烈的競爭給師生間隔上了一層功利的膜?還是流水性教學、大班制授課,分散了師生感情?
由現(xiàn)實看,老師往往過分追求學生所能取得的優(yōu)良成績,忽略孩子正常的頑皮、淘氣,希望學生不惹事,于是通常就采取簡單的批評或放任態(tài)度。而家長這方面也過分溺愛孩子,非但忽視應有的糾偏與言傳身教,反而責怪老師教育不當。結果,在批評教育的方式上,師生雙方都有滿肚子的怨氣。細細想來,批評方式的變異只是表象,教育目的的不明確恐怕才是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要培養(yǎng)怎樣的學生,怎樣培養(yǎng)學生,在這些根本問題上,共識的模糊、扭曲乃至缺乏導致家長、學生和教師之間誤解重重,彼此埋怨。老師管學生,如果出于善意,目的是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即使批評也必然會講究方法,控制在適當范圍內(nèi)。而家長出于同樣目的,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教師的用心,從而達成默契,共同管好孩子。
當考試成績成為唯一考核標準時,“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養(yǎng)人”的目標自然難以達成。批評教育手段再怎么變化,效果也不會顯著。所以,與其在教育手段上打轉轉,倒不如仔細思考一下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及如何通過政策的合理設計,解開師生關系冷漠異化的結,還師生關系以常態(tài)!跏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