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后孩子何以“失家不失愛”
父母離婚后孩子何以“失家不失愛”
上海法院精準施策破解離婚審判難題
闊別近百日,尹先生終于在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涉少執(zhí)行接待室,見到了剛滿周歲的兒子。此前,妻子在起訴離婚后突然帶孩子消失。法院及時簽發(fā)的《人格權侵害禁令》,讓尹先生得以重見孩子。
父母鬧離婚,爭奪、藏匿孩子者有之,想撫養(yǎng)卻力不從心者有之,甚至還有雙方都不愿撫養(yǎng)孩子的情況。孩子的撫養(yǎng)問題,一直是離婚糾紛中的復雜問題,也是法官審判難點所在。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庭(以下簡稱上海高院未家庭)成立一周年之際,《法治日報》記者走進上海高院和部分基層法院,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上海經驗”。
“上海是我國現代少年司法制度的發(fā)源地,上海高院未家庭的成立能更好發(fā)揮高院條線指導作用,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上海高院副院長王光賢說,離婚糾紛未成年人子女關愛“分類分級施策”機制是上海高院未家庭成立后創(chuàng)新少年司法保護的一個縮影,旨在將“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貫徹到每一個涉少案件的辦理中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強化父母責任
“我們要好好養(yǎng)育兩個女兒,不打算離婚了?!痹鴺O力想擺脫婚姻的阿佳和阿偉見到回訪法官曹艷梅時,對之前相互推卸撫養(yǎng)責任的行為進行了深刻反省。
此前,二人因家庭瑣事經常吵架,阿偉提起訴訟,要求與阿佳離婚,長女由阿佳撫養(yǎng),次女自己撫養(yǎng)。阿佳同意離婚,卻因沒工作不愿撫養(yǎng)孩子。上海市虹口區(qū)人民法院受理了這起離婚案件,盡管法官多次釋法說理,二人仍不愿撫養(yǎng)長女,法院遂判決不許離婚,對雙方提出嚴肅訓誡。
“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是否準予離婚,應當以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為標準。但涉及未成年子女時,因孩子處于生理、心理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生活、情感等諸多方面需要父母的保護教育和關愛呵護,因此必須引導當事人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辈芷G梅說。
父母責任不可推諉,這是上海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一以貫之的司法理念。上海高院未家庭副庭長顧薛磊曾在我國首個少年法庭——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20多年,他向記者講述了不同時期的幾部法院宣傳片。
20世紀90年代,長寧法院組織孩子出鏡拍攝《爸爸媽媽,你們不要離婚》,法院對離婚糾紛的判決也多為不離;而近些年拍的宣傳片變成了《離婚了,我們還是最愛你的爸爸媽媽》,司法審判更重視個人在婚姻中的體驗,保障個體在婚姻不幸時能夠順利結束,但對于故意逃避父母職責的夫妻,司法仍會給予否定性評價;同時,長寧法院還創(chuàng)辦“為孩子父母學?!?,幫助離婚糾紛中的父母正確掌握家庭教育方法、切實履行監(jiān)護職責。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長環(huán)境,家庭破碎對孩子的影響巨大。在愈發(fā)重視婚姻自由的當下,我們更要強化父母責任,保護未成年人利益。”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許莉說,面對離婚糾紛中各類復雜情形,法官需準確評估實際情況,引導父母理性處理糾紛,防止對未成年人造成“次生傷害”。
分類分級施策
“兄妹之間互動良好,建議減少手足分離的可能性,盡量避免再次變動,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p>
“上訴人與被上訴人經濟條件差距過大,但都愿意為孩子付出,盡量避免將可能存在的經濟糾葛與孩子的撫養(yǎng)互為籌碼?!?/p>
……
透過厚厚一沓家事調查報告,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庭法官王江峰看到了這起撫養(yǎng)權之爭和解的希望。
“社工翔實的調查報告讓調處有了更充分的依據,我和調解員經過4個多小時艱難反復的調解,最終對撫養(yǎng)、探望及財產分割達成一攬子調解協(xié)議,妥善化解了這起復雜的上訴離婚案。”王江峰說。
上述案件情況在上海法院離婚糾紛審理過程中并不少見。經過多年實踐,上海法院逐步形成“撫養(yǎng)意愿分類、影響程度分級、社會力量分責”的涉未成年子女的離婚糾紛分類分級施策的工作機制。
具體而言,針對離婚糾紛中常見的夫妻雙方對孩子“都要撫養(yǎng)、一方想撫養(yǎng)、都不要撫養(yǎng)”3種情形,法院在審理中采取不同措施,對于都想要撫養(yǎng)的,引導雙方達成和解協(xié)議;對于只有一方想撫養(yǎng)的,在離婚糾紛中支持另一方給予相應補償;對于都不想撫養(yǎng)的,通過訓誡等措施強化父母責任,并制定“一人一方案”;無論最終由哪一方撫養(yǎng),均強調父母應當共護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
同時,根據糾紛對未成年人影響的嚴重程度分級處理,對所有涉未成年子女的離婚糾紛都會向當事人制發(fā)《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卡》;對于在離婚訴訟中存在藏匿、搶奪等不利于孩子的情形,及時制發(fā)《人格權侵害禁令》或者《人身安全保護令》;對于嚴重失職父母,出現暴力虐待等情形,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剝奪監(jiān)護權。
此外,面對諸多復雜多樣的實際問題,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子女的意愿表達和未來發(fā)展,上海法院構建青少年事務社工、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參與涉未成年人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在持續(xù)完善“政法一條龍”“社會一條龍”基礎上,推動司法保護與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保護協(xié)同配合、有序銜接,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各盡其責,最大限度地減少離婚糾紛對孩子的影響。
融入“數字之力”
“寸草春暉,血濃于水……無論婚姻如何變化,都應當一如既往,盡心盡力,攜手給未成年子女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成長環(huán)境,給予未成年子女最溫暖的愛!”收到上海市徐匯區(qū)人民法院發(fā)送的《關愛未成年子女提示》后,楊先生沉默許久,不再固執(zhí)地讓處于哺乳期的孩子與生母分離。最終雙方在民事審判庭法官張冬梅的主持調解下,簽署了《訴中撫養(yǎng)協(xié)議》,對離婚訴訟期間子女撫養(yǎng)及探望方式進行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見》的當日,上海法院發(fā)布的首份《關愛未成年子女提示》。如今,上海法院將其納入數字法院應用場景,涉未成年人離婚糾紛、撫養(yǎng)關系糾紛、探望權糾紛、監(jiān)護權糾紛等案件一旦起訴至法院,將自動觸發(fā)相關提示,各方當事人都會收到相應提示短信。
此外,上海法院以場景建設、數字建模為重點,通過數助辦案內部場景做好內部監(jiān)管,提示法官審判效果;通過數助便民場景及時向當事人推送所需案件信息,實現便民利民;通過數助治理場景向行政機關、群團組織推送有效數據,聚焦社會治理的盲區(qū),推動社會治理效能提升。
目前已推出“離婚案件程序空轉甄別預警”“涉家暴信息溝通共享機制”等155項應用場景,其中3項被評為上海法院數字法院優(yōu)秀應用場景。如《人身安全保護令》送達監(jiān)督預警場景,提示辦案人員及時將相關文書送達屬地派出所、村居委,保障反家暴執(zhí)行效果,取得良好成效,此項目被列為2025年上海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
“我們積極融入‘數字之力’,推動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向更精、更專的方向發(fā)展,努力為中國特色現代少年司法制度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上海樣本’?!鄙虾8咴何醇彝ネラL王戎說。
稿件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經緯
本報記者 余東明 張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