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獨生女,母親為了革命,剛生下她就立刻做了絕育手術。她的父親曾經(jīng)是國務院副總理,舅舅是鼎鼎有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領導人,舅母是中共最早的女共產(chǎn)黨員。她生活在一個徹底的革命者之家,革命家庭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一生。
2011年6月,在北京木樨地一個普通的居民區(qū)里,我們采訪到了蔡和森、向警予的侄女,李富春、蔡暢的女兒李特特,與這位87歲的老人一起,回憶這個革命家庭的風雨歷程。
她是獨生女,母親為了革命,剛生下她就立刻做了絕育手術。她的父親曾經(jīng)是國務院副總理,舅舅是鼎鼎有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領導人,舅母是中共最早的女共產(chǎn)黨員。她生活在一個徹底的革命者之家,革命家庭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一生。
2011年6月,在北京木樨地一個普通的居民區(qū)里,我們采訪到了蔡和森、向警予的侄女,李富春、蔡暢的女兒李特特,與這位87歲的老人一起,回憶這個革命家庭的風雨歷程。
走進李特特的家中,客廳里的墻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老照片。滿頭銀發(fā)的李特特,向我們講述這一張張老照片的歷史。
同期音:
李特特:
你看那個是我父親跟斯大林在一塊照的相 右邊是斯大林 左邊是我父親 最邊上的那個是莫洛托夫 是蘇聯(lián)的外交部長 周總理在簽字嘛 這個劉少奇同志跟我媽媽在一塊 這邊是鄧穎超 三個女同胞的 我母親在中間 那邊是鄧穎超 那是在蘇聯(lián)大使館 我穿藍色的衣服 淺藍色的衣服 那是蘇聯(lián)大使館給我的勛章
1924年,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暢生下了她和李富春惟一的女兒。作為家里的獨生女,李特特本應是非常受父母疼愛的,但她卻和外婆葛健豪有著更深的感情,她也親切地稱呼外婆為“外婆媽媽”。
同期音:
李特特:
她把我?guī)Т蟮?我的生命也是她救了我的 本來我母親懷了我的時候 說是我妨礙她參加革命了 有孩子了 累贅了 然后外婆說 你干你的事 我來帶小孩吧 帶外孫女吧 讓她長大了也成個人吧 她說你要革命 你難道就不要你的后代革命嗎
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是一位非常傳奇的女性,54歲時隨兒子蔡和森、兒媳向警予和女兒蔡暢一道赴法勤工儉學,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的裹腳女性。
因為舅舅、舅媽、父母都從事地下工作,李特特出生后,母親蔡暢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當中,對特特少有照顧,外婆葛健豪一手把她帶大,言傳身教,影響著年幼的李特特,革命的思想,也從此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同期音:
李特特:
我外婆自己 對革命很向往 要求入黨 很積極地要求入黨 這樣的事情 在當年那個社會 一個小腳老太太六十多歲了 要求入黨 那不可思議吧 所以我長大了 懂得黨的一些歷史了 我就對我外婆簡直是 我就是五體投地 我舅舅就非常好 我舅舅就很耐心地教她 告訴我外婆什么是共產(chǎn)主義 為什么要革命這樣的一些道理 就武裝了我外婆的頭腦 外婆帶我的時候 她就用這一些思維來教育我 我那個時候受母親的教育就很少 因為我母親搞地下工作 我是外婆帶大的 她就把他們的一些活動 行為啊 黨的一些情況 也灌輸給我一點 這一代傳一代
懷著對外婆特殊的敬仰和感恩之情,李特特常把外婆的故事掛在嘴邊,桌上也擺著時常翻閱的《葛健豪傳》。
同期音:
李特特:
人是帶親的 我外婆一直帶大我 所以我就跟外婆的感情特別深 跟我媽媽接觸不太多 總是有點隔閡 (長大后)知道了他們(父母)是什么人物了 就尊敬他們 不是親近 感情上的這種 我外婆比我媽媽更偉大
在那個動蕩而危險的年代里,特殊的家庭背景讓年僅幾歲的李特特就“被”參與到地下革命工作中來,只是那時的她,并不明白這一切是為了什么。
同期音:
李特特:
在搞地下工作 那就是很危險 經(jīng)常搬家了 住得好好的 今天一下子住個樓房 很闊氣的 過一陣子就住個地下室啊什么的 那樣的一些破爛地方 是有很危險的時候 一下子趕快 什么也不拿 穿上幾件衣服就逃跑了 跑到另外一個城市 或者另外一個街道 為什么要從這么一個漂亮的房子搬出去 到貧民屋去 不懂 外婆說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外婆說這是革命的需要 就是一個革命的需要 就灌輸給我
1933年,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成立。1938年,中共中央將部分烈士遺孤和領導同志的子女送往國際兒童院,14歲的李特特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領導人的子女一同前往,開始了14年的蘇聯(lián)生活。期間,李特特參加了1941年蘇聯(lián)爆發(fā)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成為一名紅軍戰(zhàn)士。
同期音:
李特特:
那時候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時期 我就參加了衛(wèi)國戰(zhàn)爭 我是輕機槍手嘛 輕機槍手全部武裝 五十公斤吶 行軍那不是滑雪嗎 行軍滑雪五十公里 承重五十公斤 還要跑五十公里 滑雪 又冷 又餓 那日子很不是滋味 但是鍛煉過來了 所以我現(xiàn)在身體好 身體好 體力也好 (記者:那個時候您就十多歲啊) 十多歲 (記者:那當時打仗您害怕嗎) 不怕 怕我就不能當兵了
1952年,李特特從蘇聯(lián)回到中國,六十年代進入北京華北農(nóng)業(yè)研究所工作,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戰(zhàn)爭年代,老一代革命黨人為革命拋家舍業(yè),而到了和平年代,對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選擇,他們也是從國家的發(fā)展著眼、以國家的建設為核心的。
同期音:
李特特:
在大學學的農(nóng)業(yè) 這都是有父母的影響 主要是我母親的影響
1989年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李特特從此成為扶貧一員,秉承了父母發(fā)展建設新中國的志愿。退休后,李特特仍然十分關心政治,保持著每天看書讀報的好習慣。
同期音:
李特特:
我對政治還是比較關心的 看報紙看電視都看 就喜歡看這個 也離不了 就是養(yǎng)成了習慣
(看您精神這么好 是不是經(jīng)常鍛煉吶) 我天天游泳啊
采訪結束,李特特又要去游泳了。她的背影漸漸遠去,這個革命家庭留給我們的震撼和感動卻難以消逝。
同期音畫面:
(李特特回頭 擺手再見)
記者 羅海兵 淮黎霞 余瑞冬 呂翔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