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這句痛徹心扉的話語,道盡無數漂泊老兵的深沉鄉(xiāng)愁。
1987年,何文德在臺灣苦等回鄉(xiāng)無果,發(fā)起成立“外省人返鄉(xiāng)探親促進會”,率領老兵群體上街,身著標有“想家”紅字的襯衫,高舉“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魂”“我們要回家”等標語,向臺灣當局爭取返鄉(xiāng)探親權利。
同年母親節(jié),數萬老兵集聚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著“骨肉隔絕四十年”標語,發(fā)《條條大路通故鄉(xiāng)》傳單。一個月后,老兵們再次齊坐臺北體育館,唱起兒歌:“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里?”
1987年10月15日,臺灣開放探親。
這些影像,被收錄進一部近日上映、聚焦老兵群體現狀的紀錄片電影《日暮·歸鄉(xiāng)》。
該片由青年導演楊正濃執(zhí)導,以高秉涵、姜思章、潘松帶、傅德澤等6位臺灣老兵的經歷為敘事主線,描繪了老兵們在歷史洪流中背井離鄉(xiāng)、跨越海峽的半生漂泊,以及他們一生對故土的魂牽夢縈。
談及影片上映,楊正濃說:“這不僅是給觀眾的答卷,更是給老兵們的交代?!?/p>
起心動念于一曲《四郎探母》
2015年底,當時在臺北攻讀研究生的楊正濃在一所養(yǎng)老院做志愿服務。他發(fā)現,許多長輩操著湖南、四川、廣東等地的口音。他們大多于1949年前后隨軍來到臺灣,就此落地生根。
自幼學習京劇的楊正濃為長輩們即興表演了一段《四郎探母》:“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賢公主細聽我表一表家園……”
戲唱到一半,老人們已經哭倒一片。這段曾因“動搖軍心”在臺灣遭禁的唱詞,是這些自稱“外省人”的臺灣老兵“有家不得歸”的真實寫照。
“這一代人年歲漸長,漸漸走入歷史。如果沒有人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兩岸血脈相連的親情、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終將被淡忘。”楊正濃說,拍攝《日暮·歸鄉(xiāng)》由此起心動念。
“拍攝的時候,手都在抖”
回憶拍攝場景時,楊正濃幾度哽咽:“金英聽到遠方傳來端著合肥土腔的長長呼喊:‘二姐——’僅僅只是兩個字,就讓他潸然淚下。他說:‘我想葉落歸根!’又流淚:‘恐怕不太容易。’”
高秉涵風塵仆仆,從臺北飛抵南京,再轉乘高鐵至徐州,見到了李存信的女兒李秀云。尋父30年的女兒得償所愿,抱著父親的骨灰壇失聲痛哭。
想起當時感受,楊正濃說:“我一邊拍,手一邊抖,只覺得70年的時空阻隔是一座能把人壓垮的大山。”
1949年前后,中國國民黨一部分軍政人員退據臺灣,其中軍人有60余萬。1950年,浙江舟山小伙姜思章在從學?;丶业穆飞媳粐顸h的十九軍十八師“抓壯丁”,后隨該部赴臺。
1979年元旦,大陸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要求打破長期隔絕,大陸和臺灣同胞自由來往。很快,姜思章就從香港輾轉回到老家舟山探親。
在紀錄片中,他說:“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難道不是人情義理最起碼的要求嗎?”
《日暮·歸鄉(xiāng)》這部耗時兩年拍攝的作品,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些來自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的老兵們半生波折,以及他們對家、對母親、對故土的翹首盼望。
影片是真實的鏡像
楊正濃身邊,就有跨越海峽續(xù)接親緣的故事。
2020年,一位貴州女孩循著伯祖父留下的家書地址,叩開了臺北一戶劉姓人家的大門。她詢問:“家中有沒有人姓劉?”“是不是貴州遵義的?”
“當時,應門的女主人喜出望外。原來貴州女孩是遠在老家、從未見過面的侄孫女?!睏钫凉庹f,“中斷二十余年的家族聯系在那一瞬間重新續(xù)上?!?/p>
楊正濃的岳父正是這位聯系起兩個家庭的劉姓遵義籍老兵。1999年在臺北離世前,他曾獨自返回貴州探親。
2021年,楊正濃陪妻子回到遵義,與親人團聚,在長輩墳前獻花認親?!霸栏干俺榧胰俗龆够娉浴!睏钫凉饣貞?,“父親去世20多年,妻子又在老家吃到了豆花面,眼淚突然落下——原來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p>
無論岳父,還是何文德、金英、潘松帶、傅德澤等數十萬背井離鄉(xiāng)的老兵,他們對故土魂牽夢縈四十年,愿望樸實而動人——想家,想媽媽。
這也是《日暮·歸鄉(xiāng)》首映禮定在母親節(jié)前夕的原因。
“這些故事不該被忘記”
影片在大陸上映后,許多網友稱其為“90分鐘淚流滿面的體驗”,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表評價:
“他們一直在等,等勝利,等一封信,等回家,等影片上映……最后在等待中溘然長逝。”
“從頭哭到尾,非常真摯地記錄了那個時代,最后送骨灰那一段真的繃不住了?!?/p>
“讓從未經歷過的我們這一代都產生了共情,鄉(xiāng)愁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5月10日,在《日暮·歸鄉(xiāng)》廣州首映禮現場,一位特殊的觀眾引起關注——80多歲的朱延力,影片中老兵高秉涵的外甥女,攜老伴一同到場。觀影后,她說:“這些故事不該被忘記,謝謝你們讓后人看見這段歷史?!?/p>
為電影落淚的,還有楊正濃的岳父一家。在岳父抱病離世時,長女正在上大學。那時她年少懵懂,從未追問過父親的過往。
“我以前不知道,父親在多少個夜晚,承受著思鄉(xiāng)卻不得歸的痛苦。”她說,“看完這部影片,我重新認識了父親?!?/p>
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許多臺灣老兵曾將鄉(xiāng)愁深埋心底,“不能說、不敢說” 成為他們共同的隱痛。如今《日暮·歸鄉(xiāng)》不僅用鏡頭為離鄉(xiāng)者立傳,更讓他們的故事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被看見,對老兵們而言意義非凡。
遺憾的是,影片拍攝完成后,其中三位受訪者未等到電影上映,已溘然長逝。
作為一位長期致力于兩岸尋親交流的親歷者,《臺聲》雜志原副總編輯閻崑觀影時,情緒久久不能平靜。他說:“兩岸交流的大門是老兵們撐開的。兩岸交流的每一步,都由眼淚和抗爭鋪就?!?/p>
“《日暮·歸鄉(xiāng)》的意義,不僅僅是讓觀眾記住苦難,而是讓他們看見兩岸血濃于水的羈絆?!睏钫凉鈴娬{,影片的底色是溫暖的,“鏡頭里有老兵的淚水,但也有他們終于‘歸鄉(xiāng)’的曙光。所有跨越歲月的追尋,最終都會通向希望?!?/p>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百加)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20日 22:15:57
- 2025年05月20日 20:38:20
- 2025年05月20日 17:10:39
- 2025年05月20日 17:06:04
- 2025年05月20日 16:16:03
- 2025年05月20日 14:42:01
- 2025年05月20日 11:01:11
- 2025年05月19日 17:01:35
- 2025年05月19日 16:21:10
- 2025年05月19日 15:46:10